懷集縣是廣東省的重點林業(yè)縣,,杉樹,、松樹,、雜樹等資源豐富,,“懷集木”早已聞名遐邇,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,,懷集木材已遠銷珠江三角洲十幾個縣市,。
據(jù)統(tǒng)計,,1950~1985年,,懷集縣上調(diào)國家木材571.71萬立方米,約占廣東省木材產(chǎn)量9%,。源源不斷的木材輸送給國家建設,,依靠的是綏江河水路和陸路兩條大動脈。據(jù)記載,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,,懷集縣的木材運輸無論長途還是短途,均以水運,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,雖然木材陸運發(fā)展較快,但外運主要還是靠水運,,利用綏江放運,。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,公路運輸逐漸取代水路運木,,綏江河上的木排筏運木方式完全退出歷史的舞臺,。
趕羊,、排筏和船載是水運的三種主要方式,。排筏分小河排筏和大河排筏。隨著歲月的變遷,,山區(qū)的一條條山溪被攔腰筑壩,,水電站相繼建成,歷史上的“趕羊”放木已成往事,。綏江河上往來的木排筏,,也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消失。
曾經(jīng)為木材水運服務的洽水羅崗洲,、鳳崗社學洲,、縣城河南,、坳仔等堆木場,如今大多已被一座座高樓大廈取代,。當年在綏江河上“戰(zhàn)激流”的放排工人多已作古,,健在者也年過古稀,都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離開這個傳統(tǒng)的“放排”工種轉(zhuǎn)崗,。與此同時,曾經(jīng)在綏江河上流淌的運木帆船也消失,,公路交通完全取代歷史上沿襲已久的水路木材運輸,。
家鄉(xiāng)山溪上常見的“趕羊”放木作業(yè)深深印在我的記憶,。我在懷集東區(qū)的一個邊遠山村出生,、成長,村前村后都是大山,,大山里是茂密的森林,。
我出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,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才走出大山,,考進政府部門工作,。在大山里生活的三十余年,我上山采松脂,、砍木種香菇,、開園辦山莊、砍木運木,、煉山造林,,與林業(yè)關聯(lián)的活兒都干過。特別是家鄉(xiāng)山溪上的“趕羊”水運木材,,在我的記憶中特別深刻,。
我的家鄉(xiāng)鳳崗鎮(zhèn)歐上村委會田螺自然村就在上磴山腳下,上磴山的數(shù)條小山溪(木碑坑,、方田坑等)在山腳匯聚,,經(jīng)村邊流往鳳崗河。俗話說,,靠山吃山,,這條河溪是家鄉(xiāng)祖祖輩輩的生命線。春夏時節(jié),,人們總是借助山洪的“余威”,,在山溪上進行“趕羊”放木作業(yè)。
“趕羊”是指木材從山場運至能放運的溪旁河邊集堆后,,推下水中隨水漂流,,放運人員隨后或推或趕,,似趕羊般,到達目的地后,,即起岸堆放,,這種方式主要在開路困難且有一定水量的山溪進行。山里的伐木工人經(jīng)驗相當豐富,,利用秋冬時節(jié)將木材砍下,,截成一定規(guī)格,利用簡易木頭車“滿山跑”,,運送到溪邊集堆,,等待雨季山洪水即將消退的水力,通過“趕羊”的方式,,將木材從山口運到村口,,交給森工部門收購,再利用汽車,、拖拉機等現(xiàn)代交通工具運出去,。
我自懂事開始便參與“趕羊”運木勞動。上世紀九十年代末,,山區(qū)群眾還利用木柴生火燒水做飯,,一家一戶每年燒掉不少的木材,實在是對木材資源極大的浪費,。
每年冬季或者在雨季來臨前的數(shù)月,,山區(qū)群眾會在上游林木密集、離山溪不遠的山上,,找一些大小適中,、風干后可以在水上浮動的木材砍伐,并在砍下的木身上刻上自家的記號“柴記”,。春夏時節(jié),,將木柴集中在溪邊,待山洪過后借助還未完全消退的水力,,將木柴通過“趕羊”的方式水運到村下河邊集堆,,再挑回家里、堆放在屋檐下,。由于我家人口多,,木柴消耗也大些,這樣的“趕羊”勞動每年兩、三次之多,。
▲木材儲堆場,。
上世紀七十年代,家鄉(xiāng)上游的木材都靠山溪“趕羊”流放,。無論是村里還是村外的伐木運木作業(yè)副業(yè)隊,,都在豐水季節(jié)前將山里的木材運到山溪邊集堆,等待山溪水量回升或山洪過后的時機,,進行“趕羊”運木作業(yè),。
木材從山口集堆點運到村口岸上安全點上堆,遠些的需要2天以上,。為了確保水運安全,,工人必須看準天氣,還要搏運氣,,如果在“趕羊”中遇上山洪,那些木材會被山洪沖走,,前功盡棄,。為了加快將木材放運到安全地點,村里務農(nóng)的勞力也要加進“趕羊”隊伍,,外地副業(yè)隊會聘請本地村民協(xié)助,,保證足夠的人力。
為確保木材在溪中流動順暢,,放運工人第一步是清理河溪:將山溪中間的石塊移至兩邊,,盡量減少木材放運中石頭雜物的阻攔,讓水流集中,,增加沖力,。參加趕羊的工人平常10米左右站1崗,發(fā)現(xiàn)水里流淌的木材遇阻停滯或有受阻的跡象,,便及時使用“麻鉤”(“趕羊”專用工具)將木材擺正,,讓木材隨溪水暢流?!摆s羊”運送,,數(shù)量可多可少,且省工省時,,但只宜短距離運送,,否則滯水時間長,木材沉水散失,,加上天氣難以預測,,避免突發(fā)山洪沖走木材。
綏江河上的排筏運木,,是木材從山里到山口再到村邊的一種運輸方式,,各地的木材集中到大型堆木場后,還需要扎成排筏水路運輸,。
排筏分小河排筏和大河排筏,通常是上游山區(qū)各站的木排為小河排筏,,每排長約20米,,最長可達80-100米,約40立方米左右,;大河排筏自懷城,、坳仔起放,每排筏寬增加到約4-8米,,整條排筏可長至50-80米,。
平常,小河排筏放到坳仔站后,,坳仔站扎排工人用拇指大的蔑纜拼接成每張排100-120立方米的中等排筏,,再往下游運送。排筏到了馬房后,,再將3組中等排筏拼成360立方米左右容量的一組,,前面再加上輪船拖運,將大排筏隨著江水送到目的地,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,,縣內(nèi)木材外運,主要靠綏江排運,。在綏江河從事扎排放運的工人最多時達500人,,其中懷集籍200多人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,他們當中仍從事放排的均成為森工部門的工人,。木材排筏運送比陸運成本低,但工人勞動強度大,。
▲鳳崗河上的木排長約30米左右,,寬1米多。這些排筏是從洽水羅崗洲撐下來或在鳳崗社學州扎排直接下水,。
▲年紀78歲的馮可三(左三)談懷集林業(yè)的發(fā)展變化,,回憶親歷木材運輸?shù)陌l(fā)展,以及曾經(jīng)經(jīng)歷一年多撐排活兒的經(jīng)歷。(羅建和攝)
近日,,筆者往鳳崗鎮(zhèn)四村村委會找到曾經(jīng)出河放排一年多,、現(xiàn)年78歲的老干部馮可三,向他了解放排工人日常工作的甜酸苦辣,。馮可三出生于1946年,,1963年參加工作,在鳳崗四村小學擔任代課教師10余年,,1974年從代課教師工作崗位轉(zhuǎn)到坳仔森工站負責經(jīng)營管理工作,,曾任藍鐘上竹林場場長,坳仔,、鳳崗森工站副站長,,2006年在鳳崗森工站副站長崗位退休。他對在坳仔森工站工作的15年經(jīng)歷印象特別深刻,,向我們談及懷集林業(yè)對國家的貢獻,、坳仔森工站站長陳林熱心助人的故事,還有撐排工人在綏江河上戰(zhàn)激流的艱辛勞動,。
說起懷集木材對國家建設的貢獻,馮可三感到十分自豪,。
坳仔森工站是全縣乃至全省最大的一個站,省林業(yè)局一領導得知這個公社級的森工部門員工有300多人,,便笑著說:“你們這個鎮(zhèn)級森工站的人數(shù)比我們局的人數(shù)還多”,。當問及懷集木在國家建設的重要角色時,馮可三說:“廣州造紙廠的紙張產(chǎn)品供應中南幾個省份的用紙需要,,造紙原料為木材,,大部分是懷集提供。廣州城區(qū)搞建設,,很多單位直接到懷集采購木材原木再請車運回廣州,。傳統(tǒng)有‘水浸萬年松’之說。過去,,由于沒有現(xiàn)代的壓樁設備,,搞大型建筑只能用生松樹作樁。珠三角地區(qū)搞建筑,,需要打松樁作基礎,,這些生松樹大多從懷集采購。就如,,廣州白云賓館的地基中,,也是從懷集運回大量的生松樹作樁。”
森工站長陳林的故事,。陳林有個外號叫亞闊林,,坳仔上洞村人,小學文化,,由于他工作勤快,,又樂于助人,前任站長調(diào)動,,縣森工局(現(xiàn)林業(yè)局)任命他為站長,。坳仔站的活動范圍可廣了,作為站長,,他經(jīng)常與縣外單位對接木材交易事宜,,與外界建立深厚的人脈關系,所以他與各地客商聯(lián)系密切,。
陳林沒文化,,寫一張證明要寫了又寫,換4-5張便簽才寫出來,,署自己的名字也是寫得不太好看,,熟悉的人一看便認出是他的字跡。有一回,,當?shù)赜腥巳V州某醫(yī)院治病,,需要排隊一個月才可以入院,有人提醒病人家屬找陳林幫忙,,便帶上陳林寫的一張字條到廣州,,很快便將入院手續(xù)辦好了。陳林經(jīng)常往返廣州,,也經(jīng)常幫助同事帶點緊俏物品回來,。有一次,廣州朋友幫他買了一輛自行車,,他也打算拿回家的,,拿回來后,他卻將自行車送給有需要的員工使用,。
放排工是一項苦活兒,。坳仔站有300多員工,,其中放排工人就有80多人。這些放排工人來自縣內(nèi)及縣外的廣州,、佛山,、廣寧,、四會,還有當年屬肇慶地區(qū)管轄的云浮,、羅定,、三水等縣。
這些放排工常年在水上作業(yè),,有時候連過年也抽不了空回家。為了安定員工的心,,陳林安排財會人員在每年春節(jié)前將員工的工資取出來,,一部分送到員工家屬手上,一部分送到放排工人手上,,讓大家都能過個歡樂愉快的春節(jié),。
撐排工人的活兒十分艱辛,。懷集的排筏運輸目的地主要為廣州造紙廠,、廣州魚珠木材廠、江門木材廠三個地點,。
水量足的洪水季節(jié),,排筏從懷集出發(fā)到目的地需要7-15天時間。冬天是枯水季節(jié),,綏江河變窄,,河上往返的貨只行走慢、數(shù)量多,,影響了排筏運送的速度,懷集出發(fā)到目的地需要3個月左右時間,,稱之為“季度排”,。當年曾經(jīng)有放排工人在懷集將通心菜菜頭放在排筏上,到了目的地,,這些菜頭長出的通心菜可以割下做菜了,。
那些木材下水扎成木排后,無論天氣多惡劣,,都要及時運輸出去,,因為蔑纜經(jīng)不起長時間水浸。有一年冬天,,河邊的魚兒都凍死了,,他們照常在綏江河上干活,。
放運工人的生活條件也比較惡劣,在排面上搭一個簡易房子,,四面透風,,常年停留在水面上,受濃濃水霧影響,,春夏間掛起的蚊帳都是日干夜?jié)竦摹?/p>
放排工也是一項技術活,,出行中要懂得看天氣,可以說“見風使舵”,。洪水到來前,,要將木排撐到平靜的岸邊停下來,看洪水退到一定程度,,無論深夜幾點潮水退,,都要及時啟航出發(fā),不要錯過潮水消退的洪峰,,以借助潮水的推力加快木排前進的速度,。但出發(fā)時必須在排筏上的四個角掛上“馬燈”照明,給其它船做出發(fā)的標識,,防止出入船只撞上木排的事故發(fā)生,。
撐排工人通常4人一組,,其中3人為熟練工,、1人為學徒。學徒通常做些跑腿活兒,,上岸購買日用品和食物,,在船上負責做飯和其他服務,閑時向放排工人學習放排技術,。
撐排熟練工手腳十分靈活,,其中1人掌舵、1人負責管錨,。鐵錨的形狀如犁田的犁頭,,到了激流險灘和轉(zhuǎn)彎位置,就靠這個“鐵錨”控制排筏運行的方向,,利用鐵錨壓在河床上,,控制木排的快慢速度,作剎車用,。放排工人晚上要找安全的港灣??浚枰认洛^將船尾固定再擺舵,,次日再起舵繼續(xù)啟航,。
撐排的水運工人將排筏送到目的地后,,每人還要挑上行李和撐排必要的工具(廚具、衣服,、被,、席等生活用品,還有“鐵錨嘴”)乘車返回懷集,,稍作休息后,,又要領取新一輪的撐排水運任務。
懷集歷史上的木材水運不僅承載著木材運輸?shù)闹厝?,還見證了懷集人民在面對自然條件挑戰(zhàn)時的智慧與韌性。隨著木材需求的不斷增長,,懷集的水運方式也在不斷改進和發(fā)展,。
根據(jù)縣志記載,1958年起,,縣森工部門在四會馬房設工作組,,配備拖輪5艘、工作船2艘,,機帆船1艘,,用來拖拉大木排,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和加快運送速度,。1978年開始,,試驗用橡膠浮筒代替木排的杉木浮料(因松雜木吸水后易沉,所以要用杉木作浮料),,解決浮料不足的困難,。1980年起,森工部門的大河排筏,,普遍以橡膠浮筒代替杉木浮料運送,。同時,為減輕扎排工人的勞動強度,,1982年于懷城林業(yè)(森工)站的西洲扎排河段安裝由廣東省林業(yè)機械廠試制的扎排機1臺,,試扎木排,但因機械性能不完善,,工人嫌其麻煩,,半年后將其閑置,。
盡管傳統(tǒng)的水運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退出歷史舞臺,,但這段歷史中的創(chuàng)新精神和務實態(tài)度依然值得我們銘記和借鑒。懷集的木材水運歷史為當代的交通運輸和林業(yè)管理提供了寶貴的經(jīng)驗,,也為我們理解懷集在特定歷史階段的經(jīng)濟和社會發(fā)展提供了重要的視角,。
通訊員:譚上洲、林文秀